下載APP

Audi Q6 e-tron S line動力、科技沒得挑!只差「這味」就完美

賴文森追求駕技用心評車

340瀏覽/2025年04月01日

概覽:
動力順又好開,內裝科技感滿滿,我超愛!只不過路感太直接,我認為再舒適點,才是理想的電動休旅。

Q6 e-tron是Audi目前最重要的一款電動車,除了採用品牌最新電車平台,諸多科技配備,產品定位更是一大賣點,它的尺碼剛好介於自家Q4 e-tron、Q8 e-tron之間,就是主流豪華休旅賓士GLC、BMW X3的大小,在雙B對應電動車款誕生之前,Q6 e-tron可以說是目前德系御三家裏頭,中型豪華電旅唯一選擇,產品切入時間點相當漂亮。

車型

驅動方式

電池容量

最大馬力

0-100 公里/小時加速

續航里程 (WLTC)

售價

Q6 e-tron

後輪驅動

83kWh

252hp

7.6秒

533km

265萬元

Q6 e-tron quattro S line

quattro 四輪驅動

100kWh

387hp

5.9秒

625km

315萬元

SQ6 e-tron

quattro 四輪驅動

100kWh

489hp

4.4秒

598km

369萬元

台灣引進Q6 e-tron一共分為入門後驅、 quattro S line以及頂規SQ6 e-tron共三種版本,而這回試駕quattro S line,搭載100kWh容量電池,擁有車系中最高的續航力,以及不錯的加速表現。根據台灣Audi的說法,在預接單比例最高者是入門後驅車型,多50萬上中階,在實用配備部分其實完全相同,就端看你需不需要四驅,以及更好的續航、動力。以外觀來說,Q6 e-tron長得相當討喜,沒那麼稜角分明,帶點圓潤感,封閉式水箱護罩讓它一看就是電動車,輪拱處的微微外擴,則為整體視覺增添了一絲肌肉感,讓人覺得這不只是個「科技感」取勝的電動車。S line版本在保桿、輪圈上有更運動化細節,車色則是鋼鐵灰,整體配起來好看,但個人感覺有點過於內斂,我更推薦冰川白車色,白色水箱護罩加上細節跳色,這才叫前衛感。全車系標配的矩陣式LED頭燈很有亮點,能變換不同燈語,不只帥,還能增加辨識度,擁有8種圖案排列可供選擇,主燈則為於下半部,採用分離式設計,讓整個前臉感覺頗有個性。尾燈採用時下流行的左右橫貫式樣,整體造型與旗艦四門跑車e-tron有點類似,讓車尾視覺感看起更低趴運動,也流露出Audi電車特有的科技氛圍。如果買到頂規SQ6 e-tron還會多出OLED尾燈,主燈下面還會多出三片高解析OLED顯示板,可隨頭燈變化8種造型,細緻度確實再高一級。輪框尺寸根據車型不同,提供20吋~21吋選擇,試駕車quattro S line等級配備21吋,多爪式造型看起來與自家性能油車接近,沒有強調低風阻設計、用上大片鋁圈飾片,個人覺得視覺感受更勝SQ6 e-tron版本。試駕車另外選配要價3.3萬元的進階黑化套件,車頂架、Logo、後視鏡蓋等都採用黑化處理,這套件是S line、SQ6 e-tron專屬選配,可以增加運動化套件細節。內裝視覺實屬優秀,雖然套路也是減少實體按鍵,符合電動車時代趨勢,但層次感卻是相當到位,環繞在擋風玻璃下方的氣氛燈,駕駛座曲面螢幕、副駕螢幕都很有戲,即使沒有花俏的飾板、跳色皮革,豪華感就是比類科技產品的特斯拉更高檔次。晚上燈光效果也不錯,雖然不像雙B般五光十射,但能夠明確勾勒出座艙輪廓,主螢幕下方的「間接照明」還可以跳色,質感已屬出眾。中控14.5吋觸控螢幕、11.9吋數位儀錶都是OLED面板,OLED特性就是可以做到更大的顯色對比,畫質看起來會更細膩,這對於擅長極簡介面安排的Audi更為適合,用起來順暢又漂亮。過往Audi車款就有OTA功能,但對於線上商店著墨較少,這次隨Q6 e-tron登場,開放豐富的APP可供車主下載,這下太座可以再副駕看Youtube、玩遊戲,順便還能跟你分享新聞天下事。駕駛座門板操作介面雖然是全觸控,不過上頭有設計很多突起線條,讓你可以快速找到位置,甚至是進行盲操作,科技化之餘,良好兼顧使用人性化。先前同事在西班牙試駕,對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讚不絕口,這次親身體驗過真的優秀,在使用原廠導航情況下,每當在轉彎時會在眼前出現AR箭頭,隨著轉彎將至,箭頭動態指引非常立體且直觀。在入門與中階版本,抬頭顯示器與動態氣氛燈、B&O音響是包套選配,價格為9.6萬,選下去不會後悔!雙前座都有電動調整+電動腰靠,不過駕駛座才有2組記憶功能,乘坐起來支撐性相當不錯,也有腿靠延伸。很多油、電共生車款因為電池配置,後座都有地板較高、乘坐大腿懸空問題,但Q6 e-tron的PPE平台專為電車開發,椅面高度很足夠,給予大腿足夠支撐性,加上寬裕空間、平坦的中央通道,這舒適度後座家人不會有怨言。電動尾門可感應開啟,行李廂在標準狀態下有526L,後座4/2/4傾倒後可以擴充至1529L,後廂也有快速傾倒裝置可用。倒椅背時要稍微注意,得把後座中央頭枕往上提一點,才能讓倒下後完全平整。前方艙蓋打開還有64L置物空間,拿來放不常用的小工具很好用,雨刷水注入口則在旁邊。車尾左右兩邊都有充電孔,左邊是CCS2,右邊則是僅供AC充電的type 2規格,Q6 e-tron分別提供83kWh、100kWh兩種電池容量,只要是雙馬達四驅車型,都會採用100kWh大電池。PPE平台採用Bank Charging系統,在800V充電狀態下,以容量100kWh的quattro S line版本為例,充電功率峰直可達270kW最快21分鐘可完成10~80%充電;如果是使用功率較小的充電槍,則可分為2塊400V來充電,也能在30分鐘充到80%。動力部分,quattro S line採用前ASM非同步式馬達、後PSM同步式馬達,分別擁有28.0kgm、59.2kgm扭力輸出,以數據看起來是屬於偏向後驅的四傳設定,但實際經過電控展演出來的特質,是屬於安定、好控流派,即使加重油門驅策,後軸仍是相當安定。在各自駕駛模式下,都有兩段動能回收可以調整,也可以將排檔切入B檔,讓動能回收最大化、用One Pedle Drive開車,其實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沒有動能回收的駕駛感受,除了更接近我所習慣的油車滑行動態,Q6 e-tron調校的煞車腳感也很棒,即使車重達2.3噸,制動力依舊線性、也夠強,很符合既有油車的駕駛習慣。如果你不知道動能回收怎麼調最好,還有Auto模式可以選,會依據前車距離給予回充力道,離越近,回充越強。至於動力輸出的順暢性,那真的是值得讚賞,綜效387hp馬力有5.9秒加速實力,電門調校也很好控制,在舒適、運動各模式下特性鮮明,可以用和緩步調,在市區無壓力的開,運動模式也能享受電車特有的衝勁,這樣的動力表現對普羅買家絕對夠用。撇除標配氣壓懸吊的SQ6 e-tron,一般車型在國外有標準、降25mm兩種懸吊版本。台灣Audi在入門、中階四驅都配置降25mm運動化懸吊,並且帶有FSD機械式可變阻尼系統,可以依據不同路面回饋,達到更適合阻尼效果。如果是在一般市區駕駛,Q6 e-tron的轉向動態是相當討喜的,指向夠俐落,懸吊也能有效支撐車身,但是路面情況差,甚至是經過橋接縫地形,路感回饋會比較直接,雖然懸吊有配FSD機械阻尼,但我個人認為,對於電動車高車重,還是電子阻尼+氣壓懸吊更理想,讓懸吊在不同模式差異化鮮明,才容易在舒適與運動間取得更好平衡點。quattro S line車重來到2.3噸,加上休旅車高重心,在山路上想加快腳步驅策,重量感還是會明顯一些,雖然整體協調性不錯,但不會想讓人繼續「玩」下去,回歸家庭用車本質,穩穩過彎就好,真的喜歡性能味,還是直上動力更大、有氣壓懸吊的SQ6 e-tron更適合。

【編輯評論】
或許入門後驅才是最完美的選擇

總結上述評論,我對於Q6 e-tron的科技性、配備使用,甚至是動力輸出展演都是給予肯定,唯一有微詞之處,就是這路感實在太直接,為求公允,詢問其他試駕quattro S line的媒體也有相同感受,但奇妙的是,只要是開入門後驅版的,卻都表示舒適性很棒,或許相同的懸吊,入門版少了顆前馬達、車重降低、扁平比更高,反而讓Q6 e-tron變得更完美了。

查看完整版 >

Audi Q6 e-tron綜述頁

規格配備 | 圖片 | 一鍵詢價 | 中古車

去看看
主頁

相關標籤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