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丕變 Subaru Impreza 1.6i
概覽:
過去透過渦輪增壓搭配四輪驅動而盛名在外的Subaru Impreza,一直以平價性能車款的印象深植人心,並且還因為騎車名諧音,而有了「硬皮鯊」的響亮稱號。
過去透過渦輪增壓搭配四輪驅動而盛名在外的Subaru Impreza,一直以平價性能車款的印象深植人心,並且還因為騎車名諧音,而有了「硬皮鯊」的響亮稱號。也因為如此,每個世代的誕生,總讓曾經參與「硬皮鯊」時代,或是耳聞Impreza與Lancer Evolution兩強競逐的車迷期盼。2013年8月,在總代理意美汽車的引進之下,第4代Impreza終於導入臺灣市場,雖然維持水平對臥引擎與四輪驅動的設定,不過卻沒有熟悉的渦輪增壓。
從外而論,承襲Subaru新一代設計語言的Impreza,透過六角形的水箱護罩輪廓,搭配兩旁揚起至輪拱的鷹眼頭燈,確實為Impreza帶來頗具煞氣的面容。同時,還透過中央粗壯的飛翼飾條,點亮中央的6星廠徽,提供清晰的品牌辨識度。再透過車尾運用幾何造型輪廓組成的尾燈、牌照框等線條,Impreza散發著濃烈的剛毅氣質。
不過,與車頭刻意揚起的頭燈線條以及帶有煞氣的面容相比,Impreza的車身曲線卻顯得較為保守,雖然保留飽滿的輪拱,但採用了低肩線的設計,保留大面的的窗框與視野。或許是為了平衡由B柱後開始下切的車頂線條,期望消弭後座乘客視野壓迫感的緣故,不過卻與時下運用高肩線的揚起進而構築類似Coupe比例的造型思維略有不同。然而,真正影響對新一代Impreza印象的,可能還是平滑的引擎蓋,少了引擎蓋進氣開口的Impreza 1.6i似乎少了一點味道。
打開車門,就如同素淨的外觀造型一般,Impreza 1.6i的內裝設計顯得相當簡單,直線、矩形輪廓以及圓形旋鈕,便是內部主要的組成元素,搭配3輻式方向盤、織布座椅以及類金屬質感的飾板,Impreza 1.6i就如同其定位一般,不以豐富、多樣的配備扮演著家族產品入門的角色。不過,Impreza 1.6i仍然標配含駕駛座膝部氣囊在內的7具安全氣囊、VDC車身穩定控制系統、TCS循跡防滑控制、ABS防鎖死煞車、EBD煞車力道分配與BAS煞車力道輔助系統等安全配備,構築出完善的安全配備。
對於期望Impreza 1.6i能夠帶來激情動態反應的車迷而言,由1.6升自然進氣水平對臥4缸引擎配合Lineartronic CVT無段變速箱所組成的動力組合,或許與過去聲名大噪的「硬皮鯊」形象有著不小的距離。114ps馬力、15.3公斤米扭力的最大輸出可能無法點燃血液中的熱血因子,雖然保有了Suabru堅持的四輪驅動系統,但標配IIS引擎怠速熄火系統的設定,明顯看出Impreza 1.6i想走的,不再是以往評價性能房車的風格,而是節能代步車的設定。
反映在實際的道路駕駛上,也能清楚的感受,輕快的油門觸感,溫和的加速力道,搭配順暢的CVT變速箱,以及韌性有餘的懸吊組合,很符合臺灣一般消費者的胃口。雖然沒有澎湃的加速力道,在「順順開」的狀態下,Impreza 1.6i能夠繳出相當稱職的成績單,無論是順暢度、舒適度,或者是開闊的視野,都具有水準之上的行路質感。
然而,雖然引擎擁有114ps的馬力輸出,受限於CVT無段變速箱的先天體質,再加上僅有「L」低速檔,缺乏「S」運動化模式或是手自排模式,當偶爾想要大腳油門放肆一下,或是期望在山道中有更快的出彎速度,反應總是慢了半拍,雖然力道總會出現,卻早已過了心中最佳的時間點,不免讓人感到扼腕。
好在Impreza 1.6i仍然保有Subaru一貫的運動體質,與歐系車相近的底盤調性,帶有Q度與韌性的反應,不但能夠迅速處理路面的不平,維持車身動態的穩定,搭配AWD四輪驅動系統,還能可以在維持彎中車身姿態的同時提供出色的循跡性,讓駕駛多了幾分信心去處理路況與路線。不過平心而論,Impreza 1.6i仍然是以日常通勤代步為訴求的掀背車款,若要期待有熱血沸騰的操控樂趣,除了自行改裝之外,好似只得期盼動力更高的車型或是STi版本導入臺灣。
是否打開8891汽車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