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協?苛刻? 寶馬X1
概覽:
我們不清楚到底應該把它當成一款什麼車型,是休旅車?還是兩廂轎車?似乎很難用某種車型的判定標準去衡量寶馬X1。Chris•Bangor統帥寶馬品牌產品的設計近20年
我們不清楚到底應該把它當成一款什麼車型,是休旅車?還是兩廂轎車?似乎很難用某種車型的判定標準去衡量寶馬X1。
Chris•Bangor統帥寶馬品牌產品的設計近20年,不可否認,他的退出對於寶馬品牌乃至全球汽車工業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損失。當我們接二連三地碰到帶有寶馬Logo的稀奇古怪的車型時,我們便開始懷念那個滿臉鬍子、戴著小眼鏡,看起來斯斯文文的Bangor。我們姑且將Bangor離開後的這段日子稱為“寶馬的後Bangor時期”。在這段日子裡,寶馬5系GT、X1以及新一代5系的出現,讓我們開始回憶起那些曾經頗受爭議的“Bangor的屁股”。
今天的主角是寶馬X1。這款來自德國本土的車型被我們看做是“後Bangor時期”的代表作。它與寶馬3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一度被認為是與寶馬3系出自同一平臺,但“X1”的名稱卻讓許多不熟悉寶馬的人摸不清它與1系之間的關係。寶馬X1出自寶馬的Leipzig工廠,這個工廠同樣生產寶馬1系和3系,因此恐怕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X1與它們之間的關係。從寶馬車型的命名方式來看,“1”是最小的車型,我們也可將寶馬1系看成寶馬轎車的入門級車型。而在寶馬的X系列中,目前已有X1、X3、X5和X6四款車型。我們同樣也可以將X1當做寶馬入門級休旅車車型,實際上,寶馬在發佈新一代X5的時候,就提出了SAV的概念,借此區別一般的休旅車車型。SAV是“Sport Activity Vehicle”的縮寫,可譯為“高性能運動型多功能車”, 即從外形上看像越野車,但卻像轎車一樣豪華,兼具兩者特性。
前面提到,寶馬X1與3系有諸多聯繫,同樣在寶馬位於德國本土的Leipzig工廠生產,並且兩款車的軸距毫釐不差,同為2760mm。我們再將寶馬X1與X3進行比較,X1的車身比X3短了115mm,窄了55mm,低了129mm,雖然車身尺寸比X3略小,但仍不能簡單地將X1看成是比X3低一個級別的休旅車車型。這就讓我們有些糊塗了:既然軸距與3系完全相同,且身形相差無幾,為何當初寶馬非得稱它為“X1”?是原本想著參照寶馬1系設計個休旅車車型,結果為了保證休旅車的實用性,不得不將X1的車身尺寸放大到與X3相當的水準嗎?其中答案我們不得而知。
不管如何,想像中的X1應該比X3小很多,而並非實際這般大小。當我們見到X1時,我們仍在苦惱,寶馬何必多此一舉。只是與X3相比,X1年輕了許多,新式造型的風格與我們熟知的寶馬X系列完全不同。雖說仍採用寶馬經典的雙腎格柵、雙天使眼前燈、短前懸等經典設計項目,但體現出的外形風格卻與新一代寶馬7系有些相似。X1的外形重新開闢了另一條路線,雙腎格柵更大,亞光銀色的豎狀條幅更加激進,也更加醒目。前燈原本設計成三角形狀,但加上一道鋒利的“眉毛”之後,又回歸到矩形輪廓。霧燈的位置很高,緊緊地擠在前燈下沿,似乎是為越野服務。銀色的底護板帶有明顯的休旅車色彩,但是實際作用不大。X1的車高只有1545mm,比身邊任何一款休旅車車型都要低出一截,如果除去高出的離地間隙,X1的車身與一輛緊湊兩廂車大小相仿。18英寸輕質鋁合金輪轂和高扁平比的輪胎暴露了X1偏向公路行駛的特點。
由於車身較低,X1的駕駛座設計得也很低。坐在駕駛座上,全然沒有坐在一輛休旅車裡的感覺—周圍的視線與一輛普通轎車沒什麼區別。這樣的坐姿甚至會讓你懷疑X1的通過能力,遇到路面上有石塊或者比較顛簸時,總是小心翼翼地通過。X1內飾的設計和製作保持了寶馬的一貫傳統,如果你曾經駕駛過寶馬其他車型,那麼對於X1就不會感到陌生。只不過與轎車相比,質地偏硬的塑膠面板會讓人覺得有些生硬。中控台的設計與其他寶馬車型相同,但線條的運用更加靈活。位於擋杆後方,我們又看見了熟悉的iDrive旋鈕。iDrive系統的加入無疑會讓一些寶馬迷們對這款特殊的車型投來更多關注的目光。而在擋杆的旁邊,還有一個可以拆除的杯架,這個設計源自寶馬1系。恐怕在X1身上,這個杯架是惟一能與寶馬1系聯繫的設計項目。
寶馬1系尷尬的後排空間曾讓許多消費者不悅,因此許多人擔心X1的車內空間不夠寬敞。但因為與3系的軸距相同,所以X1的車內空間比想像中寬敞許多。前排座椅的調節範圍非常大,後排空間也很充足,可以輕鬆坐入5個成年人。除此之外,X1還有個寬大且靈活多變的行李箱,常規狀態下420L的容量雖不算出色,但是後排座椅能以4:2:4的比例放倒,最大可獲得1350L的行李箱空間。
與其他寶馬X系列的車型一樣,這款X1 xDrive 28i配備了寶馬xDrive四驅系統,這套四驅系統偏向運動化的特性早已不是什麼秘密。寶馬X1就是這樣,休旅車的離地間隙和懸架,轎車般的身材,跑車般的操控,是妥協 ,也是苛刻。
是否打開8891汽車瀏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