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竟能改善交通環境?
人行道做為交通工程的一環,在台灣只重處罰輕忽工程的交通環境下長期不受重視,倘若人行道能夠經過好好設計,所帶來的好處不僅能改善行人安全,還能增加停車空間、提升路口安全甚至促進商圈繁榮,光靠「人行道」是怎麼做到的呢?
人行道好處一:人與車的明確分隔一旦設置人行道,建築與車道之間就有明確的分隔,住宅、商家不會一出門就遇到高速行駛的車輛,直接有效提升了行人的安全。尤其在熱門商圈更應該有人行道的配置,商家門口不會因為停車影響生意,行人走過店家也會因為招牌、看板而增加消費意願,所以許多熱門商圈才會禁止車輛進入,行人有路可以走逛起來就會更舒服。
人行道好處二:大馬路更容易找車位不管馬路再寬,只要缺乏人行道,店家門口往往得畫上紅線才能正常做生意,停車格的需求未被滿足之下自然造成違停滿滿。只要路寬充裕,蓋好人行道之後就能讓路邊停車格緊臨人行道設置,即使停車也不影響路旁店家進出,當然就能畫出更多停車格供使用。
人行道好處三:有效遏止窄巷違停而在路幅相對狹窄的路段,人行道又能遏止違停,因為建設人行道勢必會造成路寬、車道縮減,像上圖這樣的道路,一旦違停就會完全堵住車流,相對就增加了違停的難度,從根本改變台灣人愛違停的習慣。
人行道好處四:增加駕駛視野人行道環繞建築四周的先天位置,能夠有效避免路口視線被建築物遮擋,讓轉彎車更容易觀察直行車,相對也就減少了車流衝突,讓行車更為順暢。此外因為視線變好,駕駛人也更容易觀察人行道上的行人是否有意過馬路,禮讓行人更容易。
台灣人行道出了甚麼問題?人行道是個好處多多,且相對基礎的道路建設,但在台灣除了近20~30年才開發的新興區域外,一般老市區你很難在路上看到完整且連貫的人行道,這主要是因為按照台灣相關法規,僅有都市計畫區內的道路需要強制建設實體人行道,所有非都市計畫區內的省道、鄉縣道、一般道路都沒有人行道相關法規,要不要建設人行道全憑地方政府的判斷,再加上以車為本的交通觀念與人行道高昂造價,造成出了市區基本沒有人行道的窘境。許多地區雖然開始試辦所謂「標線型人行道」,但那就像深夜的紅燈一樣缺乏強制力,不僅沒有實體人行道的任何一項好處,對於行人安全也沒有太多幫助。行人一旦沒有方便安全的路可以走,自然也就不想以身試險,養成短短幾百公尺也要騎車代步的習慣,順便違停店家門口還更方便又安全,以車為本的畸形交通環境就這樣成為你我習慣的日常。
人行道建設難度高 成立專責機構才有解回歸現實面,要建設實體人行道在現今的體制下其實困難重重。主要是道路建設屬於地方自治範疇,即使是新闢道路,只要路寬未達12米地方政府也有權視情況取消人行道,在缺乏專責機構的前提下實在很難要求地方政府必須將人行道納入規劃。至於改善方法也不是沒有,目前內政部營建署已經建立「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內容針對人行道、單車道、道路植栽、路側設施等物件都有詳細的設計範本,只不過缺乏強制力,只能要求各地方政府在規劃道路工程時應該「斟酌參考」。要真正改善台灣人行道環境,還是得成立專責主管機關,負責監督、協助地方政府改善道路環境、增建人行道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