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

「行人≠皇帝?」一場用路人與交通部的戰爭!

54J用車寫生活讓影像說話

5,640瀏覽/2024年01月01日

概覽:
行人做為道路上的弱勢,擁有最高通行優先權理所當然,那麼近期紛擾不斷的人車糾紛又是從何而來?行人、駕駛又該如何維護自己的「通行權」?

怎會讓行人與車輛造成對立?(圖片來源:Cheap臉書截圖)

近期一幅國中生的得獎畫作再次將「行人地獄」議題搬上檯面,只不過畫中呈現的行人宛如皇帝、手中牽著烏龜慢悠悠地通過斑馬線,絲毫不在意周遭堵塞的車流,儼然將行人地獄給反諷成了「行車地獄」。從廣泛的討論不難看出,現階段汽機車駕駛與行人形成了近乎「對立」的關係,部分駕駛忌憚嚴苛的交通法規而導致行車效率低落,少數行人則仗著法規保護而疏忽了穿越路口的危險,也讓如今的交通環境缺少了最基本的「尊重」,面對雜亂無章的交通環境,主管道路交通規劃的交通部對此可說是責無旁貸。為什麼說交通部責無旁貸呢?事實上台灣「車不讓人」與多數交通問題一樣,都與交通3E脫不了關係,所謂交通3E是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長久以來的交通規劃方針,分別為交通教育(Education)、交通工程(Engineering)及交通執法(Enforcement),且這3E是有其先後順序的,必須先有良好的駕照考驗制度、定期回訓完成駕駛人教育,再透過良好的交通工程規畫讓人車通行順暢無阻,最後才透過執法懲治惡意違規的駕駛人。但台灣的現況卻是長期忽視交通教育與交通工程,放任不適任駕駛與糟糕的道路工程環境,讓駕駛與行人在道路上自生自滅,政府機關再消極的利用強力執法、嚴苛法規,期盼利用懲罰的方式就能改善道路環境,治標不治本之餘,也連帶造成不同用路族群之間的對立。

重要的交通工程-人行道事實上在媒體大力宣導與罰則提高後,路上可見絕大多數駕駛都已建立了行人優先的觀念(雖然這應該是交通部的責任),許多大型路口或主要幹道都能見到車輛停讓行人的動作。但在小巷弄或非主要幹道的路段,卻還是常見車輛呼嘯而過,忽略了路邊正等待過馬路的行人。站在駕駛人的立場,很多時候並非刻意忽視行人,而是道路狀況讓駕駛人根本沒辦法注意到行人,這就與糟糕的交通工程與交通教育有關係了,想像一下行駛在台灣常見的雙線雙向通行巷弄,對向有車正等待左轉、前方路邊又有違停車,同時後方還有機車大軍正伺機超車,光應付瞬息萬變的車流就已經占去駕駛人全部注意力,又怎能要求駕駛還得關注路旁突然轉身、準備過馬路的行人呢?就算駕駛真的神通廣大注意到行人動態,巷弄內40km/h的速限也不能說停就停,後方跟緊緊的車輛有可能因此來不及煞停造成追撞。上述的例子看似極端,卻是真實發生在台灣大街小巷的常態,勢必得仰賴更完善的駕駛人教育與道路工程才能慢慢改善,尤其台灣道路普遍缺少實體人行道更是影響最大的關鍵。實體人行道的作用不僅僅只供行人通行,同時也具有增加視距、讓駕駛人更容易觀察路邊狀況,以及縮減車道、降低行車速度的作用,其次,實體人行道也能有效縮短斑馬線的長度,減少行人通過路口的時間,總的來說,除了前期建置成本較高之外,建構人行道的好處肯定比起一堆紅綠燈、標誌、標語甚至科技執法要來的有用許多。

和諧共存很難嗎?回到一開始的討論,行人與駕駛該如何維護自己的「通行權」?首先,行人在馬路上缺乏保護,擁有最高的通行權理所當然,汽機車無論如何都該停讓行人這點毋庸質疑,與此同時行人也該尊重禮讓的駕駛,在合理範圍內儘速通過路口。然而就像上面所敘,在許多巷弄或非幹道路段,汽機車駕駛人並非每次都能百分百注意所有行人,行人在過馬路時也該注意自身安全,留意左右來車待車流停止後再安心過馬路。可以想見行人地獄或行車地獄等議題未來還是會不斷出現,因為道路基礎建設的貧乏、安全視距的不足、交通部官員的便宜行事,都沒辦法從根本改善台灣的用路環境,光靠嚴格法條與高額罰款就好像隨處不在的道路陷阱,很多時候「我連哪邊有行人都看不到!叫我該如何停讓?」,在道路工程徹底改善前這確實是個無解的難題。

查看完整版 >
主頁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