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

緩撞車事故頻傳究竟是誰的錯?撞上後代價超乎想像

Rrrr弘大膽踩踏 小心駕駛

1.0萬瀏覽/2023年12月17日

概覽:
三天兩頭就有衝撞緩撞車的「神風特攻隊」出現,這到底是施工單位的錯、車輛輔助系統異常,還是單純駕駛沒帶眼睛出門呢?

自從國內引進緩撞車來保障高速公務作業安全後,全台各地便不斷上演「擊落」事件,三天兩頭就能看到不長眼的駕駛直衝緩撞車的新聞,有些人將其歸咎於近年流行的駕駛輔助系統,還有些人認為是緩撞車沒做好警示工作才導致,然而撞擊事故頻傳的真正緣由為何,撞上之後的代價又有多高?就讓本篇帶你一探究竟!

一、緩撞車是什麼?為維持國道行車安全及用路品質,高公局平時就需要進行路面清掃、植栽修剪、散落物處理等日常養護作業,發生車禍後也得進行事故排除清掃,即便一般的作業工程車已經有加載聲光、LED看板、椎筒等警示物品,但遭遇到後車不可避免的高速撞擊時,還是讓作業人員的生命暴露在相當高的風險之下。(圖/交通部高速公路局)為此,高公局從2010年開始導入國外盛行的「緩撞車」,其主要以一輛工程車+後方裝載一具緩撞設備所組成,因為延展後形體就好像蠍子伸出前肢,因此還有「蠍子車」的別名,其作用是為了預防工程人員進行高速施工作業時,遭到後車直接撞擊,所以放在隊伍最後面當作「終極防線」,就算工程隊伍不慎被冒失駕駛撞上,也不至於引發大幅傷亡。(圖/隆太國際)這種緩撞設備平時會收折在工程車貨斗上方便移動,作業時就會向後展開建立緩衝區,除了可以保護前方作業人員的安全外,也因為架構設計成可吸收約1.8噸轎車時速100km/h的撞擊力,所以也能大幅減少撞擊車輛所承受的衝擊,相較以往「硬碰硬」的局面,無疑對肇事雙方的安全都更有保障。(圖/隆太國際)攤開數據來看,自從2010年高公局導入緩撞車後,國道移動性施工便連續11年未發生A1(人員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相關事故,相較之下在導入緩撞車以前,共計3年就奪走14條人命,成效在社會大眾心中絕對是有目共睹,也代表緩撞車確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緩撞車怎麼老是被撞?雖然緩撞車本質上就是拿來「撞」的,但相信大家這幾年一定都有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感覺過沒幾天,就會有緩撞車遭撞擊的新聞事件發生,這到底是錯覺,還是緩撞車天生就具備「匿蹤」效果呢?(圖/國道公路警察局)關於這點,只能說大家的「感覺」並沒有錯,從高公局統計數據來看,往年國道施工車輛遭撞事故數,大約都落在80件左右,但是到了2022年卻突然暴增至114件,2023年截至10月底也已經有102件,平均下來每個月會發生10起以上的追撞事故,按這趨勢來看,今年將很有機會超越去年創下事故數新高。說也奇怪,在國道施工頻率沒有顯著變化的情況下,撞上緩撞車的車輛怎麼會連年升高?背後原因或許真的跟「駕駛輔助系統」有關,端看2021年發生的79件事故中,肇事車配有駕駛輔助系統的台數為32件,2022年的114件事故中為47輛,2023年的102件中則有67輛,比例從40.5%一路攀升至65.7%,代表駕駛人越來越依賴駕駛輔助系統,若本身又沒盡到注意車前狀況義務的話,自然增加了撞上施工車輛的機率。(圖/國道公路警察局)

三、為什麼開了ACC卻仍「直直撞」?嗯?不對呀,駕駛輔助系統的用意不就是為了預防碰撞而設計的,平時遇到機車、腳踏車甚至是行人,車輛都能即時作出反應踩下煞車,怎麼遇到體積更大、存在感更強的緩撞車,反倒會「視若無睹」地撞上去呢?別擔心,這並不是車子壞了!首先我們要了解,駕駛輔助系統中有辦法介入煞車避免與前車碰撞的功能,共分為ACC(主動車距控制巡航)與AEB(主動煞停系統)兩種,其中ACC雖然能自動辨識前車並維持一定行駛距離,但如果遇到速差太大的靜止物,多數系統其實會因為無法分辨到底是車輛、大型路標或是路旁變電箱,索性就會將其忽略不計,以免誤認造成車輛在高速狀態下,作出頻繁減速、急煞等危險舉動。也就是說,ACC系統即便偵測到前方有障礙物,也只會在前車逐漸減速或移動狀態,才會對其作出相對應的舉動,跟緩撞車後方的材質、面積,甚至「像不像車」其實沒什麼關係,所以才會有啟動駕駛輔助系統的車輛,對暫停於路旁作業的緩撞車毫無反應,直直撞上的驚悚場面發生。而AEB系統雖然能對靜止物作出反應,但也僅限低速狀態才能完全避免碰撞,高速狀態下或是遇到速差過大的情形,充其量也僅能盡量減緩衝擊,而且如遇下雨、天色昏暗、強光直射等還會進一步影響系統辨識力。總結來說,這類系統終究只是「輔助」性質,無法完全依賴,只有駕駛人擔負起注意車前狀況的責任,才能有效避免類似情況一再上演。

四、駕駛不看路才是車禍主因不過這時可能又有人會說了,明明是施工單位做的警示效果不確實,就算沒使用駕駛輔助系統,也很有可能不小心落入緩撞車「陷阱」,怎麼不在後方擺放椎筒、拒馬、假人等警示設施,好讓駕駛即使撞上還有時間反應、避開呢?(圖/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事實上依高公局《施工之交通管制守則》規定,高速施工作業確實需要在工區上游,擺設交通錐及拒馬等交通維持設施,但僅限所需時間較長之短、中期施工,如果是不定點的撿拾散落物、植栽修剪等移動性維護作業,或是作業時間不到30分鐘的短暫性施工,因為頻繁收放椎筒、拒馬的方式並不現實,更別說還會徒增放置人員的安全風險,所以才規定這類作業僅需以緩撞車殿後,作為施工單位的最後一道防線。(圖/交通部高速公路局)不過即使沒有椎筒、拒馬等交通維持設施,施工單位也一定都會在工作車前,以及工區上游300~500公尺處外側路肩,設置LED標誌警示車提醒用路人,工區上游路段的門柱LED面板,也都會隨時回報前方施工地點、位置等資訊,只要駕駛人有專心留意路況,就不太可能會有上個坡、轉個彎「突然撞見」緩撞車,導致來不及反應撞上的情形發生才是。(圖/交通部高速公路局)

五、撞上緩撞車要賠多少錢?撞上緩撞車別以為國家會幫忙付錢,所有費用可都會向肇事車主索討,然而緩撞設備並不是隨便拿個鐵塊充當就好,還必須符合各式國際防撞認證,以符合吸收衝擊力的條件,因此國內現階段全數都得透過海外工程零件公司進口,一旦損壞更是無法維修,整組換新的報價基本上都落在新台幣100萬元以上。(圖/國道公路警察局)如果還涉及前方工程車的維修費用,則需要在帳單上另加一筆,過往就有民眾分享撞上緩撞車後收到的報價單,內容光是整組從美國進口的TMA緩撞設施,金額就要126萬,再加上安裝、配線及工程車輛檢修費用,整體算下來超過133萬元,代價可謂十分驚人。

查看完整版 >

Mazda 3 5D綜述頁

規格配備 | 圖片 | 一鍵詢價 | 中古車

去看看
主頁

相關標籤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