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

連環追撞周周上演?其實安全交通你我就能做得到

Chappy訊息最完整產業科技第一線!

3,380瀏覽/2022年11月17日

概覽:
在台灣,「連環追撞事故周周上演」已經不是誇飾法了,但其實只要大家做好一件事,就能讓類似的事故少很多!

「後車一個煞車不及,直接從屁股親下去...」這樣的追撞事故在國內見怪不怪,身為道地的台灣人沒經歷過的起碼也曾目擊過,不少人可能早已習以為常,但如此危險又混亂的交通環境,真的是你所希望每日共處的嗎?

根據交通部道安會統計,光去年全年涉及人員死傷的交通事故件數就高達35.8萬件,在過去15年來僅次於2020年的高峰,造成的死傷人數將近48萬人,當中因追撞事故所致者更超過6.1萬人,佔同年車禍總死傷人數約12.8%的比例。(圖/道安資訊查詢網)

追撞事故繁多,有相當比例的原因,在於台灣駕駛普遍對「安全距離」的基本概念薄弱,行進時與前車過於接近,以至於當遇上突發狀況時,後車常常因而反應不及造成追撞。

何謂安全距離?根據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6條,正常天候下小型車應以「車速數值÷2(公尺)」作為安全距離,大型車則為「車速數值-20(公尺)」,並應視天氣狀況酌情增加。(圖/公路總局官網)

此外,同規則第16條第四項亦補充,如行駛於長度4km以上的隧道內,小型車應保持50m以上車距,大型車則應與前車保持100m以上,即便因路況壅塞導致車速低於20km/h或停滯,所有車種仍須保持20m以上的安全距離。

然而,非高、快速公路之一般道路,法規上就沒有這麼詳盡的規定。參考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4條,僅記載應與前車保持「隨時可以煞停」之距離,規定上相對較為籠統,但可別以這樣就能對自己的反應和車輛的制動性能過度自信,而低估了所需的安全距離。

一般駕駛從狀況發生、意識到路況異常、做出煞車反應到車輛實際開始減速,平均約需1.6秒,若以50km/h車速來換算,光1.6秒的反應時間已足以讓車輛持續行進逾22m才開始減速,且實際制動性能還會因為車輛狀態、承載重量、路面狀況等因素而有別。

但即便知道安全車距,現實中該如何估算安全距離?交通部提出幾種建議方式,其一是以時間來估測,並建議小型車隨前車通過同一定點時,應保持至少2秒時間差,大型車則為3秒,駕駛亦應視天候及路況酌情適當拉長車距。(圖/交通部道安會)

另一方面,道路標線或標誌亦可作為測距參考。以車道線為例,由於規定車道虛線每段4m且應相互間隔6m,因此每組車道線長10m,如此一來如需與前車維持40m安全距離,就得和前車保持4組車道線的長度。(圖/交通部道安會)

此外,部分路段設置有距離告示牌、橫斷虛線式的車距辨識標線和楔形車距辨識標線等輔助設施,相鄰告示牌或標線之間皆固定相距50m,駕駛可藉此來判斷與前車車距是否適當。(圖/交通部道安會)

當然,現代問題也有現代手段來解決。近期國內越來越多上市新車,將ACC主動調距式定速巡航列為標準配備,可協助與前車保持車距,長途行車也有助於減少駕駛疲勞,若正確使用將是便利且實用的開車好幫手。

查看完整版 >
主頁

相關標籤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