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

每年交通事故傷亡50萬人!台灣道路設計哪裡出問題?

邱翔車與生活,如你如我

4,572瀏覽/2022年08月26日

概覽:
你以為是台灣駕駛三寶很多?但其實不良的道路設計才是罪魁禍首,甚至成為交通意外的隱形殺手!

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最醜的風景是交通,雖然聽起來蠻無奈的,但筆者卻也深感認同,畢竟大車與小車爭道、四輪與兩輪爭道、機車與行人爭道,每天都在台灣道路真實上演,以下就舉例常見的案例,看看這雜亂無章的道路設計到底問題出在哪?

人行道嚴重不足!用路邊緣人有苦難說!

身為用路人的你是否也曾納悶,有些地方明明路很大條,但就是獨漏人行道?以現有騎樓、公共設施帶充當人行道也是常有的事,更令人不解的是人行道常常有一段沒一段,迫使行人走在車道上,危險也伴隨而來,明明是道路上最弱勢的一群,但卻獲得最少資源,甚至連「行」的權利都沒有,而這原因可能跟早期台灣都市發展缺乏通盤規劃,常常是建築物蓋了,才思考道路該怎麼設計!

騎樓、公共設施帶都算數?人行道的多重宇宙!?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規定,人行道泛指專供行人通行之騎樓、走廊,及劃設供行人行走之地面道路,與天橋及地下道,一般人行道寬度依行人交通量決定,寬度不得低於1.5m,但若道路寬度12m以下,且路旁設有平整騎樓或無遮簷人行道者,得視實際需求設置。也就是說,只要有騎樓,人行道就有機會被取捨。(圖/台中市政府)

騎樓取代人行道可不可行?老實講,如果道路寬度真得有限,且騎樓暢通無阻,那倒是一個替代方案。但有實際走過的人肯定都知道,騎樓行走時往往不夠寬裕,尤其老城區更是窄小,更遑論上頭還可能有違停機車、腳踏車,甚至還有店家的商品、看板、盆栽等雜物,有如障礙賽,與人錯身都有些困難,對身障者更是極度不友善,所以說有「正常」的人行道應該才符合多數人的需求。

奇形怪狀的機車待轉區 想守法都難!?

民國60年代起,交通部開始管制機車可行駛路段,除了擴大內側禁行機車路段、廣設機車專用車道外,也要求機車需兩段式左轉,慢慢奠定了「汽車靠內、機車靠外」的習慣。我們這裡先不討論為何法規禁行機車是以「車種分流」,而不是回歸「車速分流」,因為吵了多年尚未有共識!而是要探討既然都要求機車守法了,為何連最基本的待轉格都設計不好!

查詢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竟發現原來法規並沒有規定待轉區大小,僅要求標線寬15公分,雖然可以理解是因應各路口車流不一的彈性做法,但有在都會區騎車的朋友肯定心有戚戚焉,那就是待轉區經常設計不良,騎車上路,想完全不違規都很難!

舉例來說,有些路段因為車流量龐大,待轉區難以消化,騎士只能冒險超出格子或壓在斑馬線上,不僅會壓縮到路人的行走空間,還可能會不慎撞到過馬路的行人,可說是險象環生,且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如果待轉機車沒有確實在待轉格中停等,可能因此吃上新台幣300至600元不等的罰鍰。

到底是待轉區還是待撞區?

除了待轉格太小外,也有如上圖這種直接設在車道最外線的待轉格,好一點的還有類似「避車彎」的設計,差一點的就直接與車道重疊,倘若後車駕駛分神真有可能連環追撞,待轉區一秒變成「待撞區」,讓人看了捏一把冷汗,而這樣的設計對於不諳路況的外地人也很不友善,很容易就「誤入」動彈不得,要伺機切出來也是十分危險。

然而這類待轉格最大的問題,可能是騎士進入待轉格後還需要「喬姿勢」,將車頭對準欲轉彎的方向,不過此時風險也伴隨而來,當駕駛專注於將機車前後移動時,難免會分心於路況,萬一不慎車頭多往前挪了些距離,就可能與呼嘯而過的汽、機車發生碰撞。

直行車道突變左轉專用道 好無奈!

身為汽車駕駛人,你一定也曾遇過前一個路口還是直行車道,但走著走著就變左轉車道的窘境,如果反應來的及,還有機會在雙白線前切換車道, 若沒有反應過來,就只能被迫地跟著車流左轉了。當然也有不少駕駛選擇「賭一把」,直接跨越雙白線變換車道,或是乾脆從左轉車道直行,然而這些違規行為高機率會被檢舉、吃上罰單,也可能因為你急忙變換路線,未注意外側車況而發生碰撞,而這也是國內最常見的車禍主因之一,說來無奈,但也凸顯了台灣左轉車道設計上的瑕疵。

分隔島內縮變左轉道 安全不回堵

事實上,近幾年台灣也有參考先進國家的交通規劃,在接近交叉路口時,讓安全島內縮變成左轉車道,這個作法好處不少,首先,直行車不會誤闖左轉車道,減少了切出車道發生碰撞的可能,而等待左轉的車輛也會多出一個車道的停等空間,如此一來也就不容易造成車流回堵,甚至左轉時視野也不會被分隔島的植栽阻擋,更能有效抓準與來車的距離。

查看完整版 >
主頁

相關標籤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