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上的恐怖份子!遇上「路怒駕駛」該如何自保?
7,638瀏覽/2021年11月18日
概覽:
被視為現代交通文明病,層出不窮的「路怒事件」儼然成為當今用路隱憂,要是不幸遇上了,該如應對才能明哲保身安全下庄?
若看過卡通烏龍派出所,相信不少人對於騎上機車就性格大變的警察本田印象深刻,然而單純節目效果笑笑也罷,但要是在現實生活中,真的遇上這種因為一點小事就起激烈反應的駕駛,可不是什麼玩笑話。
什麼是路怒症?
先來認識所謂「路怒症」。其實目前對於「路怒症」一詞尚未有統一的定義,雖說帶有「症」字,但亦未普遍地被視為一種醫學疾病,而多半用來形容情緒失控、激動的駕駛人,以及具針對性地危險駕駛、言語或手勢挑釁,甚至於相關毀損或人身衝突等行為;而行為對象可能是其他汽機車駕駛,或是行人、自行車騎士等其他用路人。
路怒症其實並非「台灣特產」,世界各國都有不少研究指出,路怒行為發生比例在全球各地多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一份美國保險公司的研究便指出,多達82%的駕駛承認在參與訪查的過去1 年間,曾有過路怒行為。
其中,將近6成以鳴按喇叭表達憤怒或不快,以攻擊性言語或手勢來表達不滿的,也各佔約40%比例,更有約46%受訪者表示會在車內放置刀、槍、棍棒或電擊棒,做為「個人防身」使用。
路怒症是怎麼形成的?
心理師指出,這一部分跟車艙的特殊環境有關。好比網路的匿名性讓酸民更放心「直言仗義做自己」,座艙本身由於也具備相當程度的隱蔽性,且面容相對不容易被看見,加上對車室環境熟悉感,進而產生某種程度的「安全感」,如同身處自己的房間般。
正因這樣的環境,讓人容易放下理性和客套的社交常識,並會傾向減少控制衝動和自我中心的思維,從而展露相對原始的性格,包含加強對自身行為的肯定與自滿、不耐煩的情緒、過度解讀及懷疑他人行為的潛在惡意、對於其他駕駛失誤的報復心態、甚至是針對相對弱勢者的迫害心理等等。
特別的是,即便並非總是如此,不過心理學家認為車輛型式不排除也會影響路怒症的傾向,表示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SUV、貨卡等相對大型的車輛可能會強化前述之「安全感」,進而讓部分路怒症駕駛把車輛當作「展現實力」的手段。
此外,來自生活或職場上的壓力、長途行車累積的焦慮及疲勞、抑或與他人的爭執等,也被認為是可能促發「路怒症」行為的導火線。然而,部分駕駛人對於路怒行為的不妥並不自覺,甚至將引起路怒行為的責任歸咎於其他用路人,此般缺乏「病識感」的錯誤認知,也成為當今路怒問題的一大隱憂。
如何減少路怒症的發生?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別讓自己成為「公路恐怖份子」的一員,原則上盡可能讓自己「保持冷靜及理性」。理解其他駕駛也會犯錯並包容其疏失,大不了事後再行檢舉,務必避免當下過度反應,面對塞車等突發路況也需耐心以對。若真感到憤恨難平,請發揮同理心,謹記同車親友無須分擔你的負面情緒、不安和不必要的安全風險。
上路前,除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也建議為每趟旅程確保從容的行車時間,否則請接受遲到的事實,急著趕路不僅徒增壓力,也容易造成錯誤的判斷。此外,在感到焦躁或疲憊時,不妨停靠休息站或便利商店來杯咖啡、吃點甜食甚至小睡一會,讓心理壓力能適度放鬆。
遇上路怒駕駛怎麼辦?
倘若不幸遇上其他激進駕駛,從而成為路怒行為的對象,最首要的還是保持理性,減少不必要的恐慌,也別被情緒左右行動,更不要有任何試圖對峙或激怒對方的行為,切記把自己與同車乘客的安全擺優先。對於對方尋釁行為採冷處理不要理會,也減少眼神交會,與對方保持距離或讓出車道,必要時可嘗試變更行車路線。
要是路怒駕駛依舊「鍥而不捨」,可試圖將車輛開至附近的警局尋求協助,部分指引也建議避免在第一時間開車返家,以免路怒駕駛尾隨跟蹤而曝光居所。若不幸在途中被迫停車,務必待在車上鎖上車門並立刻報警,切忌下車「講道理」,避免將行車糾紛演變成人身衝突,並保留行車紀錄器資料以利後續舉證或提告。
路怒行為有罪責嗎?
其實,不少國家對路怒症或危險駕駛行為都有相關罰則,在台灣危險駕駛可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3條處新台幣6000~24000元罰鍰,情節嚴重者甚至可能觸犯刑法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強制罪、恐嚇罪甚至傷害罪等罪嫌。
此外,若路怒衝突涉及財產毀損,也能依循民法請求相關賠償。要知道,路怒也是有代價的,可別為了一時的衝動而留下悔恨!
※本文照片皆為情境演出,僅供示意,請勿模仿。
是否打開8891汽車瀏覽全文